金融街 社会 正文

非标准就业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改变"固定工作"的观念

2020-08-04 10:55   来源: 互联网


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充满波动、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VUCA(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时代,工作世界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就业机会减少和就业质量低下将是无法克服的问题,非标准就业已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

目前,对于什么是非标准就业(Non-StandardDemployment),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官方上,都没有严格的共识定义。一般来说,非标准就业是指在标准雇佣关系范围之外的工作。标准雇佣关系是指全职,无限期,部分从属雇佣关系。2016年11月,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世界非标就业:认识挑战,塑造未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非标就业分为四种类型:临时就业; 非全时工作; 临时代理工作和其他多重雇佣关系; 隐蔽性就业和自给自足的自营职业在某些情况下,研究人员还将标准雇佣关系定义为在家庭之外进行的工作。 当采用这一定义时,更多的任务被归类为非标准就业,包括电子办公和其他形式的电子通勤。 报告中的统计数字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戏剧性转变,而且非标准就业正在全世界变得普遍。


正如报告所述,非标准就业的增长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全球化给工作世界带来的变化,最好的表现是世界各地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技术发展在这种联系中的催化作用、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以及世界各地服务业的增长。社会变革也是促进非标准就业增长的因素之一,例如,妇女在全球劳动力中的作用增加,国际移民的出现,以及一些工人希望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更加灵活。整体来说,非标准就业的趋势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首先,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就业失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据世界银行称,2018年前20个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基尼系数为0.623。竞争力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东亚,而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力薄弱,标准就业规模和比例显著下降。


第二,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替代。近年来,人类知识的积累加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和设备减少了许多重复性的低技能工作,改变了劳动力结构。许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没有增加甚至减少标准就业机会,迫使一些低技能工人选择非标准就业。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形式变化,第三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就业吸收的主导产业,2015年全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5年超过一半,并将继续大幅增长。第三产业以"服务"和"轻量级"为特征,非标准就业空间更大。


 

第四,"因特网+"创造的新就业机会。2020年7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新型商业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就业扩大、鼓励基于"互联网+"和平台经济的新型就业形式的意见"。在线非标准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多,例如私人教师、私人医生、私人律师、私人顾问、私人采购代理、微信电子商务和网络直播。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迅速发展,在家工作的员工比例将不断增加。


第五,后现代文化带来的就业观念的转变。如今,许多年轻人改变了他们的就业态度。他们外表和普通人一样,但他们把兴趣和爱好放在心上,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做事。这种文化观念对就业的影响是,他们不喜欢受限制的有组织和固定的工作,更喜欢自由职业、自营职业、兼职工作等非标准的就业方法。


非标准就业正在成为市场的主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改变"固定工作"的观念。


2020年7月1日上午,在安徽省楚州市郎雅区三关街竹莲生态农业园果蔬棚,蔡兴跃和村民,回国创业的女大学生喜欢在市场上摘小甜瓜。李晓群拍摄的照片/亮片。


大学毕业生的非标准就业正在上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就业方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属于非规范就业的灵活就业比例明显上升。2004年6月,教育部在修订后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中,首次将包括自主择业和自由职业在内的灵活就业纳入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2020年6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核查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相关指标的含义


那么,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非标准就业情况如何呢?自2003年以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院每隔一年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抽样调查,至今已进行了九次。通过统计分析和调查数据,我们发现,高校毕业生的非标准就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非标准就业比例很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上,有四个就业案例,其中"确定单位"可归类为标准就业,"自营职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可归类为非标准就业。非标准就业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9项调查的平均值为23.5%,近7项调查的平均值为27.9%,近5项调查的平均值为29.1%,近3项调查的平均值为33.9%。可见,非标准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积极选择非标准就业的比例很大。根据北京大学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年),毕业生已经主动选择了整体的非标准就业。62.5%的毕业生认为非标准就业是"自由时间",55.9%的毕业生认为"灵活的工作方法"。毕业生被动选择非标准就业的原因有:"单位工资过低"(20.0%)、"单位对工作不感兴趣"(18.5%)、"单位不被理想单位雇用"(14.1%)和"单位发展前景不够好"(11.8%)。



第三,在非标准就业方面,学历有显著差异。在2019年的调查中,非标准就业(自营职业、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1.9%、11.7%、7.2%和6.6%。受教育程度越高,非标准就业比例就越低.在就业毕业生中,选择非标准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31.5%、28.2%、11.2%和11.1%。即使是研究生,这一比例也超过了10%。


《关于支持新业态健康发展活跃消费市场促进扩大就业的意见》强调,要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作为经济转型,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把非标就业作为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新就业形态基本都是非标就业范畴的一部分。可见,根据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工作世界变化的新情况,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和拓展各类非标就业的空间,积极鼓励和引导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类就业群体选择非标就业


如何应对非标准就业的挑战


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表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最高的单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注意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新途径和新特点。这些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规模继续下降,但非标准就业的空间继续扩大。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有单位就业人数从1980年的8,019万人降至2018年的5,740万人,从1980年的18.9%降至2018年的7.4%。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过去许多人说就业是"固定工作",现在他们必须改变这一观念。要通过多种渠道支持灵活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同时,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保护灵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政府不仅把非标准就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而且不断完善劳动政策,提高非标准就业质量和劳动保障水平。在这方面,无论是高校还是大学生,都要做好工作,迎接非标准就业的挑战。


 



就高校而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一是根据就业形式的多样性,适时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激情。二是根据职业地位的多变性,进一步增加专业选择,专业过渡和跨专业学习的机会。 后两者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对高等教育办学的14项评价中得分最低。三是根据工作对象的服务,更加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根据市场产品的创新,改革业绩的评价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对学生来说,非标就业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不仅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更要努力提高未来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一是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无论未来如何变化,职场胜任力归根到底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学生,要善于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灵活学习,持续学习。 第二,面对职业和岗位的多次转岗,增强个人的转岗能力。一技之长,一技之长,终生奋斗的工作一去不复返了。 大学生除了获得特殊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具备一般人力资本。 第三,面对更复杂的技术和环境,要加强个人的综合能力。 非标就业的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多样,对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第四,面对竞争激烈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要培养个体的"韧性"。 在未来的职场中,人们将面临不断的逆境,挫折,甚至失败,要学会控制情绪,触底反弹,恢复元气。 此外,在求职过程中,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接受非标就业的挑战,善于发现非标就业的机会,甚至自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专家观点


如何看待预防控制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


赖德生(中央党校(中国政府研究院)教授):在防疫防疫的特殊时期,高校毕业生初始就业率的下降反映了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时间的倒退,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高校毕业生的供给结构需要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协调。因此,有必要从供需双方共同努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张立斌(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就业和创业研究部主任):这一流行病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反映在就业的滞后上,但不会改变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应从教育程度过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足、毕业生工资期望值过高与劳动力市场相关岗位供给不足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需求方面,应从教育过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足等两个角度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此外,有必要进一步消除就业政策方面的障碍,并向有就业困难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支助。


杜玉红(北京大学教育系教育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中国劳动力的整体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劳动力的教育结构在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略显薄弱。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教育失配问题可以从大学生就业的城市结构角度来解释;第二,毕业生职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匹配需要更深入、更详细的分类。第三,对于近年来劳动报酬的变化,探讨劳动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提高是否会导致未来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周新杰(全国大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大学就业总编辑):疫情对毕业生出国有很大影响。如果这部分学生选择就业,将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疫情也带来了许多变化,相关部门出台了针对性的政策,并采取了许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措施,如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招聘、网上教育和网上招聘持续增长、数字经济等新的业务类型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这也是这一流行病下的一个机遇。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金融街"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