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 财经 正文

青鸾奖评审阵容公开,引领全球金融与科技创新话语权

2023-11-25 18:01   来源: 互联网

/陈元)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国际顶尖荣誉,青鸾奖自创立以来始终以“表彰引领、推动进步”为使命。今年的评审阵容和参选规模,再次彰显出该奖项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话语权和引领性。在近日“青鸾奖”本届评选活动结束后的,主办方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开了评审团阵容与评审机制的要点。

青鸾奖由未来智慧与技术协会于2017年创立,定位为跨学科、面向全球的国际性荣誉,评审环节由权威委员会主导,强调科学、公正与国际可比性,今年的青鸾奖提名覆盖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位杰出候选人,涵盖金融、科技、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公共政策等多个领域,最终入围者仅占提名总数的不到5%,遴选过程极为严格。

据悉披露,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由5名委员组成并实行双主席制,负责审定评审细则、任命评审与遴选团队并对最终结果行使终审与裁决权,委员实行任期制并设置严格的回避规则,以确保评选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一制度化安排使得奖项的专业门槛与社会公信力得到制度级托举。更为关键的是,本届评审团的专家构成显示出跨学科深度与实务导向并重的鲜明特点,委员会的定位不仅体现在奖项的宗旨层面,还通过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公开的专家名单得到充分体现。

在已经对外公开的评审委员代表中,可以看到多元化、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例如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文才,其长期研究方向与工程实践背景为算法与系统评估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山西虚拟现实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马千里,兼具产业与学界视角,有助于把研究创新与产业转化的证据链打通;谷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董晓阳,来自企业一线的产品与商业化经验,使评审对“落地能力与用户价值”的衡量更加贴近真实使用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除官网已披露的委员代表外,业内熟悉的资深投资与金融学术人士也活跃在本届专家名单中。海尔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以长期的VC/PE投资管理经验与大额基金实战为代表,在“创新可行性、市场进入路径与资本效率”维度上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判断;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研以其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桥接能力,为“风险治理、制度合规与全球金融稳定目标”带来更具系统性的评鉴视角。学界、产业与资本三方视角的耦合,使评审能够同时回答“是否原创领先”“是否可规模化落地”“是否符合长期社会价值”三类关键问题,因而对行业外溢影响更强,示范效应也更加突出。

本届青鸾奖评审规模宏大、团队阵容权威,评选结果公布后便迅速引发媒体转载和社交平台热议。财经与科技领域的观察者关注其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评估要素的能力”,认为由管理委员会统筹、评审委员会执行、分阶段审查与表决的制度闭环,为跨学科成果的公正甄选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创业与投资社群则聚焦学术、产业、资本“三螺旋”的评审结构,认为这种组合有效避免单一视角偏差,使真正兼具原创性、落地性和社会价值的成果得以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的宏观视角来看,青鸾奖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跨周期的影响力,在于它将高标准、强治理和具名专家责任转化为稳定的制度基石,并以公开透明的方式面向全球呈现。  

这一机制不仅为参评者提供了国际化的成就认证,更成为衡量全球创新成果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参照,促使创新资源向真正具备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项目集中。对全球创新生态而言,青鸾奖不断刷新“卓越”的定义,推动跨国合作与多学科协作形成良性循环。随着评审团名单和评选方法论在国际媒体与学术社群持续传播,它正以越来越广的辐射力,重塑全球范围内对杰出成果和杰出人才的共识,成为连接创新、资本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桥梁。

责任编辑:小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金融街"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